美國的統計數字發現青少年每日只閱讀6分鐘。相信香港的情況可能很不同。為什麼他們不喜歡閱讀?當然,閱讀是其中一種課餘活動,孩子是否喜歡閱讀,要視乎其他課餘活動的選擇,如果其他活動比較吸引,自然會放棄閱讀。 閱讀態度亦是另一個重要因素。統計發現初小的孩子最喜歡閱讀,但隨著年齡增長,其閱讀興趣會相應減退。 當孩子開始閱讀時,成年人給他們的訊息是正面的,是「大個仔」的表現,可以學到「哥哥、姐姐」都懂的技巧。而閱讀的目的是明白及欣賞故事內容。 但到高小時,閱讀的目的出現了轉變: 高要求的閱讀理解 -本身故事變得長而複雜。內容由以圖畫為主,變成以文字為主。 故事書的選擇較少 -因為閱讀一本書的所需時間較長,完成及轉書的機會較少。 故事主題較多變化-少時閱讀的書,以故事書為主,而內容可能與一些電視卡通、漫畫相同,理解較容易。但隨著年級的增長,書本的主題包含自傳、新故事、其他非故事性的書,大部份沒有其他媒體的輔助,內容較深入及複雜,所以理解亦較困難。 閱讀目的轉變- 兒時閱讀主要是享受及基本理解。而高小時,可能要求作進一步的分析、資料搜集,或要記下部份內容作小測。 閱讀變成功課-高小學生因為閱讀後的相應工作,令他們覺得閱讀只是其中一種功課,而不是他們可以選擇而享受的課餘活動。 其實,要維持孩子的閱讀興趣,成年人可以給予正面的訊息,保留兒時閱讀的「習慣」,例如讓孩子感覺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閱讀的題材、可以「跳」看喜歡的部份、可以不完成不喜歡的書本而另選其他想閱讀的書本、不限閱讀的材料等,給予孩子閱讀的自主性,以延長他們對閱讀的興趣。只要他們繼續享受閱讀,便能繼續在閱讀中,學到相關的閱讀技巧及得到當中的好處。 Source: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answer-sheet/wp/2015/04/29/why-kids-lose-interest-in-reading-as-they-get-older/
為什麼孩子的閱讀興趣,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退
電子產品影響我們的記憶力
現代科技可以提供生活上的方便,但同時令我們減少運用記憶能力,令我們的記憶力出現退化情況。 現代科技中的相機是原因之一,現代人已逐漸用相機代替眼睛。第一階段的記憶訊息處理是「感覺記憶」(見圖),即是用我們的感官接收,作短暫記憶,以便之後再作進一步的訊息處理。但是因為手機相機的方便,很多時我們已將「眼睛」負責的接收工作,轉交相機代勞,所以在沒有第一階段的接收,訊息便無法作進一步的處理及儲存。 同樣,研究發現當我們專注於電子產品的螢幕時,其他週邊的訊息,都會被省略,心理學家稱之為「不注意的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此情況收窄我們對外來訊息的接受,如果沒有接收到訊息,便沒有記憶。Ira Hyman, a psychologist at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研究發現二人在街上同行,所觀察到的訊息及週邊發生的事比只看著手機的人較豐富,而可以回憶起在街上所見所聞的事情亦較多。 另外,睡眠不足亦是另一個嚴重影響我們記憶力的因素。睡眠不足不只影響我們對外來訊息的接受,亦影響我們對已有記憶的回憶,其準確性亦受影響。 Source: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articles/201501/memory-bombs
給每一個煩惱一段期限
馬斯洛「人類的需求階梯」
圖片: Google image
12至14歲的青少年最受朋輩影響
如果你的孩子已進入青少年期,相信你都會發現他們突然間非常重視他們朋輩的意見。研究發現,12至14歲的青少年是最受朋輩影響的一群。 英國研究員Lisa Knoll ( a post-doctorate researcher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訪問563名正在參觀倫敦科學館的參觀者,訪問他們對不同活動評估其危險性,例如:橫過馬路、踏單車時沒有帶頭盔、笨豬跳等活動。之後,再告訴被訪者其朋輩的看法,然後請他們再次評估其危險性。 研究發現,所有被訪者的評估都受著朋輩的看法而改變。但是12至14歲的青少年的看法最受朋輩影響,而將對活動評估的危險性減低(見圖)。當與朋輩一起時,這群青少年會做出更危險的行為。 當訪問被訪青少年當中的原因,他們解釋他們相信較年長的人,應該有更準確的評估,但他們沒有選擇接受長輩的意見,而選擇與朋輩一致的看法,只是因為 “這就是青春”,”這就是年青人”,”年青人應該可以放任一些”,”年青人就是喜歡與朋輩做一些瘋狂的事”。這解釋反映青少年對於作為’青少年’有一個’刻板化'(Stereotyping)的既定形象及想法。 但父母們亦不用太擔心,雖然年青人容易受朋輩影響,亦可能低估危險性,年青人仍然相信父母及長輩的經驗,當需要作重要決定時,仍會徵求父母長輩的意見。 Source: http://www.npr.org/blogs/health/2015/03/31/395738320/tweeners-trust-peers-more-than-adults-when-judging-risks?ft=nprml&f=1001 ource: Lisa Knoll, et al: “Social Influence on Risk Perception During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讓孩子做家務的神奇作用
今時今日父母量度孩子的成就,往往以他們可以認識多少英文生字或者可以入讀名校為準則,其實這樣的準則,卻忽略了孩子的品格發展。不同的研究發現,讓孩子做家務,發揮著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及有力感的作用,對孩子學習、情緒控制及未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Dr Marty Rossmann,對84受訪者進行追蹤研究,於他們幼稚園時、10至15歲期間及大約25歲時進行研究。發現當中於3至4歲時已開始做家務的受訪者,與家人及朋友有較好的關係,學業成績較佳,事業較早有成就,自理能力較高,責任感較強。另一研究亦發現孩子做家務,可培養孩子同理心及了解別人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Dr Richard Weissbourd of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請10,000 中學生將”成就”、”快樂”、”關心別人”,依其重要性排列。80%選擇”成就”或”快樂”較重要。Dr Richard Weissbourd解釋因為家長及社會強調以”考試分數”或”入讀名校”作為成功指標,以致”關心別人”變得不重要。 如何從家務中培養孩子的有力感及責任感? 1. 注意用詞 -”謝謝孩子你作為家中的好幫手”。 2.安排合適的家務時間 。將家務放入日常的時間表內。 3. 以”遊戲”型式進行,加入歡樂的元素,由淺入深。 4. 切勿將家務與金錢獎勵掛勾。 5. 安排”為他人服務”的家務,以提高”服務他人”的心理素質,例如:整理客廳(不單是自己房間);協助將衫放入洗衣機等。 6. 說”不如一齊做家務囉”,不說”你做了家務未呀!” 7. 不要將”家務”變成負面的事,家長應用正面的態度及語氣形容家務。 Source: http://m.theaustralian.com.au/business/wall-street-journal/children-need-chores-to-teach-mastery-responsibility-study/story-fnay3ubk-1227264884813
午間散步與工作效率的心理作用
外出午膳或午膳後出外的一個短散步有助調節下午的工作情緒及表現。 Curtin University in Australia的一組心理學家 Cecilie Thøgersen-Ntoumani 研究發現有於午間散步的員工較沒有散步的員工,下午回到正作間時,感覺較為輕鬆,壓力減低,工作動力較大。 其實,散步是最簡單快捷的運動,運動本身是有效的情緒調節活動。而利用午膳時間作10至15分鐘的散步,吸收新鮮空氣,享受一下陽光,是最直接調節情緒的方法。因為呼吸及太陽光是最天然提升正向情緒的抗抑鬱劑,有效紓緩上午工作時的緊張情緒,減輕壓力,整理思緒,令人有清醒頭腦、重新調整心情的作用,來面對下午的工作。而與同事一同散步、閒話家常,亦有一種紓緩情緒的作用。 研究中亦發現散步不單令人情緒得以回復,更讓員工的心情及感覺良好,從而更投入下午的工作,工作效率及表現亦得以提高。 Source: http://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index.php/news/minds-business/walking-at-lunchtime-buffers-against-workplace-stress.html
長假期後的5階段心理變化
長假期後重返工作崗位時,經歷五個階段的心理變化: 第一階段 -否定 -「都不是太惡劣啫!」 假期後第一天回到工作崗位,你如常地到茶水間準備咖啡,再返回自己的座位,雖然可能仍有點睡意及倦意,但感覺仍然良好。 第二階段 -憤怒 -「有冇攪錯!!仲有冇多D工作呀!」 當你開始檢查你的電郵,開始檢視你桌上的文件,怒火自然上心頭! 第三階段 -討價還價-「我可以攪得掂!」 憤怒過後,冷靜下來,便沈著氣逐一處理,相信自己放工前應該可以處理起碼部份的工作。 第四階段 -情緒低落 -「全部都不重要!」 每天都是一樣的….悶! 第五階段 -接受 - 「太好喇!終於星期五!」 已經忘記了假期的歡樂及假象,已接受事實,你已經回到現實生活中,每天都是起身、返工、等食午餐、繼續工作、等放工。「星期一等星期五、返工等放假」的心態。
一天要睡多久才算足夠?
睡眠能讓身體得到休息,為明天的工作作準備。睡眠就像給身體提供一個短暫的假期。睡眠亦給予大腦機會儲存經過一整天所接收的資訊,補充腦內需要的化學物質,解決日間未有處理的”問題”,所以足夠的睡眠是非常重要。而每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例如65歲以上的長者,每天只需睡7至9小時; 而剛出生的嬰兒則需要14至17小時。想了解不同年齡的所需睡眠時間可參考附圖。 Source: http://sleepfoundation.org/how-sleep-works/how-much-sleep-do-we-really-need?page=0%2C1
父母管教子女的四種模式及對子女成長的影響
Source: Googl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