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已進入青少年期,相信你都會發現他們突然間非常重視他們朋輩的意見。研究發現,12至14歲的青少年是最受朋輩影響的一群。 英國研究員Lisa Knoll ( a post-doctorate researcher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訪問563名正在參觀倫敦科學館的參觀者,訪問他們對不同活動評估其危險性,例如:橫過馬路、踏單車時沒有帶頭盔、笨豬跳等活動。之後,再告訴被訪者其朋輩的看法,然後請他們再次評估其危險性。 研究發現,所有被訪者的評估都受著朋輩的看法而改變。但是12至14歲的青少年的看法最受朋輩影響,而將對活動評估的危險性減低(見圖)。當與朋輩一起時,這群青少年會做出更危險的行為。 當訪問被訪青少年當中的原因,他們解釋他們相信較年長的人,應該有更準確的評估,但他們沒有選擇接受長輩的意見,而選擇與朋輩一致的看法,只是因為 “這就是青春”,”這就是年青人”,”年青人應該可以放任一些”,”年青人就是喜歡與朋輩做一些瘋狂的事”。這解釋反映青少年對於作為’青少年’有一個’刻板化'(Stereotyping)的既定形象及想法。 但父母們亦不用太擔心,雖然年青人容易受朋輩影響,亦可能低估危險性,年青人仍然相信父母及長輩的經驗,當需要作重要決定時,仍會徵求父母長輩的意見。 Source: http://www.npr.org/blogs/health/2015/03/31/395738320/tweeners-trust-peers-more-than-adults-when-judging-risks?ft=nprml&f=1001 ource: Lisa Knoll, et al: “Social Influence on Risk Perception During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12至14歲的青少年最受朋輩影響
讓孩子做家務的神奇作用
今時今日父母量度孩子的成就,往往以他們可以認識多少英文生字或者可以入讀名校為準則,其實這樣的準則,卻忽略了孩子的品格發展。不同的研究發現,讓孩子做家務,發揮著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及有力感的作用,對孩子學習、情緒控制及未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Dr Marty Rossmann,對84受訪者進行追蹤研究,於他們幼稚園時、10至15歲期間及大約25歲時進行研究。發現當中於3至4歲時已開始做家務的受訪者,與家人及朋友有較好的關係,學業成績較佳,事業較早有成就,自理能力較高,責任感較強。另一研究亦發現孩子做家務,可培養孩子同理心及了解別人的需要。 美國心理學家Dr Richard Weissbourd of the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請10,000 中學生將”成就”、”快樂”、”關心別人”,依其重要性排列。80%選擇”成就”或”快樂”較重要。Dr Richard Weissbourd解釋因為家長及社會強調以”考試分數”或”入讀名校”作為成功指標,以致”關心別人”變得不重要。 如何從家務中培養孩子的有力感及責任感? 1. 注意用詞 -”謝謝孩子你作為家中的好幫手”。 2.安排合適的家務時間 。將家務放入日常的時間表內。 3. 以”遊戲”型式進行,加入歡樂的元素,由淺入深。 4. 切勿將家務與金錢獎勵掛勾。 5. 安排”為他人服務”的家務,以提高”服務他人”的心理素質,例如:整理客廳(不單是自己房間);協助將衫放入洗衣機等。 6. 說”不如一齊做家務囉”,不說”你做了家務未呀!” 7. 不要將”家務”變成負面的事,家長應用正面的態度及語氣形容家務。 Source: http://m.theaustralian.com.au/business/wall-street-journal/children-need-chores-to-teach-mastery-responsibility-study/story-fnay3ubk-1227264884813
午間散步與工作效率的心理作用
外出午膳或午膳後出外的一個短散步有助調節下午的工作情緒及表現。 Curtin University in Australia的一組心理學家 Cecilie Thøgersen-Ntoumani 研究發現有於午間散步的員工較沒有散步的員工,下午回到正作間時,感覺較為輕鬆,壓力減低,工作動力較大。 其實,散步是最簡單快捷的運動,運動本身是有效的情緒調節活動。而利用午膳時間作10至15分鐘的散步,吸收新鮮空氣,享受一下陽光,是最直接調節情緒的方法。因為呼吸及太陽光是最天然提升正向情緒的抗抑鬱劑,有效紓緩上午工作時的緊張情緒,減輕壓力,整理思緒,令人有清醒頭腦、重新調整心情的作用,來面對下午的工作。而與同事一同散步、閒話家常,亦有一種紓緩情緒的作用。 研究中亦發現散步不單令人情緒得以回復,更讓員工的心情及感覺良好,從而更投入下午的工作,工作效率及表現亦得以提高。 Source: http://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index.php/news/minds-business/walking-at-lunchtime-buffers-against-workplace-stress.html
長假期後的5階段心理變化
長假期後重返工作崗位時,經歷五個階段的心理變化: 第一階段 -否定 -「都不是太惡劣啫!」 假期後第一天回到工作崗位,你如常地到茶水間準備咖啡,再返回自己的座位,雖然可能仍有點睡意及倦意,但感覺仍然良好。 第二階段 -憤怒 -「有冇攪錯!!仲有冇多D工作呀!」 當你開始檢查你的電郵,開始檢視你桌上的文件,怒火自然上心頭! 第三階段 -討價還價-「我可以攪得掂!」 憤怒過後,冷靜下來,便沈著氣逐一處理,相信自己放工前應該可以處理起碼部份的工作。 第四階段 -情緒低落 -「全部都不重要!」 每天都是一樣的….悶! 第五階段 -接受 - 「太好喇!終於星期五!」 已經忘記了假期的歡樂及假象,已接受事實,你已經回到現實生活中,每天都是起身、返工、等食午餐、繼續工作、等放工。「星期一等星期五、返工等放假」的心態。
一天要睡多久才算足夠?
睡眠能讓身體得到休息,為明天的工作作準備。睡眠就像給身體提供一個短暫的假期。睡眠亦給予大腦機會儲存經過一整天所接收的資訊,補充腦內需要的化學物質,解決日間未有處理的”問題”,所以足夠的睡眠是非常重要。而每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時間,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改變,例如65歲以上的長者,每天只需睡7至9小時; 而剛出生的嬰兒則需要14至17小時。想了解不同年齡的所需睡眠時間可參考附圖。 Source: http://sleepfoundation.org/how-sleep-works/how-much-sleep-do-we-really-need?page=0%2C1
父母管教子女的四種模式及對子女成長的影響
Source: Google image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並非疾病,每個人都會出現部份徵狀?
世界著名的兒科神經學家 Dr. Bruce D. Perry, M.D., Ph.D, 指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ADHD) 並非疾病,提出使用藥物治療兒童的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狀的危險。 Dr. Perry 認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是一種對一系列行為特徵的形容或統稱,而這些行為特徵都會在任何人,包括兒童或成人的成長歷程的不同時間出現。 Dr. Perry 認為藥物治療對兒童的身心成長有一定的副作用。當有其他可行而有效的治療法時,藥物治療應可避免。 Dr. Perry 提出家長教育、提供兒童合適的成長環境、自然療法(例:瑜珈)、身體感覺活動(例:打鼓)及改善餐單,可以有效改善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狀。 成人的行為及情緒對改善兒童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狀非常重要。因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家長可能因為孩子的情況,而出現焦慮及緊張的心理狀態。當孩子正面對自己的困難時,而身邊的成年人因為不知所措或氣餒而作出負面的反應,再而對孩子及自己引發負面的情緒,整個情況變得不能控制。 與其將孩子的情況,標籤著「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正確面對才是最有效的治療法。教導成年人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有”現實”的期望,為孩子訂定可達到的目標,提供可成功的機會,從而幫助孩子學懂掌握及面對自己的困難,讓孩子對自己的話情況建立有力感,其情緒便會變得可控,整個情況都可得到改善。 Source: ADHD Not a Real Disease, Says Leading Neuroscientist
男女六大不同
男女面對生活及工作都有不同的看法: 1. 男女對成功有相似的看法 我們常以為男女對成功有不同看法,例如女性希望平衡,而男性就追求地位,物質如車、樓等。其實最新研究發現男女對成功有同樣的準則,依次序為工作與家庭平衡、金錢及認同。 2. 女性將感覺掛在面上。男性將情緒收在褲袋內 女性喜歡與人分享其感覺,對於女性,這是一種減壓的方法。男性喜歡「帶上面具」,不願讓人知道他們的情緒變化,因為男性覺得情緒的表達不是社會對男性的期望行為,而且與人分享,對男性並沒有帶來同樣的減壓作用。 3. 面對爭拗時,女性選擇迎戰,男性選擇退出 女性對爭拗有較強的心理反應,例如較大的壓力、緊張及失望,如發生在工作上, 女性會以「更努力」的方法可面對壓力。而男性會選擇退出,在工作上會以「放病假、離開戰場」的方法面對,而在兩性關係中,會選擇「收聲、逃避」的方法面對。 4. 女性有較多朋友,男性只有數個朋友 男性平均較女性少朋友。男性沒有如女性一樣依賴朋友,他們喜歡將友誼建基於「活動」或「項目」上,例如運動、工作、對酒當歌等。其實男女對友誼有相同的看法,例如朋友可以提供情緒支援、與人連繫、得到別人的關心等,但男性會因社會期望,覺得友情是女性的行為,所以將友情轉化。 5. 女性能一心多用,男性只能一心一用 研究指出於一個「一心多用」的測試中,有70﹪女性表現較男性好。 6. 男女都會感到後悔,但性質卻不同 男性會為沒有完成的事而後悔,但女性會為做過的事而後悔Source: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our-gender-ourselves/201408/6-ways-men-and-women-are-mostly-different
身體語言改善伴侶間的關係
身體語言比說話及聲調更能影響你與伴侶的關係。以下四點有助改善伴侶間的溝通。 模仿伴侶的坐姿 研究發現坐姿反映權位,例如比伴侶坐得較高(視線非水平位置)、將手放在自己頸後,翹腳等都是權力的姿態。所以與伴侶傾談時, 可模仿伴侶的坐姿,以表示平等的地位、尊重伴侶的意見、合作的態度。 看著伴侶的咀 當人們準備說話時,腦部會將訊息傳至咀部。所以當你看著伴侶的咀的動作,你可以更清楚他/她所表達訊息背後的感覺。 以手勢表達信任 雙手交疊表示自我保護及抗拒,所以以‘開放’的手勢、面向伴侶、微笑都可以表示你願意聆聽。 以觸摸化解紛爭 身體接觸可加強伴侶間的連系。身體接觸會產生催激素( oxytocin)而增加對伴侶信任的感覺,亦會降低皮質醇( cortisol)來減低爭拗時的壓力。 Read more: http://www.rd.com/slideshows/powerful-body-language/#ixzz36wV6j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