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親子天下
孩子的未來
你會為焦慮而焦慮?
焦慮敏感是指人會害怕自己會出現與恐懼和焦慮有關的身體反應。簡言之,它是“為恐懼而恐懼。”人很容易對焦慮過份敏感或自動假設“最壞的一定會發生。 根據 Margo C. Watt, Ph.D, and Sherry H. Stewart, Ph.D, Overcoming the Fear of Fear: How to Reduce Anxiety Sensitivity, 提出一個認知行為的方法減少焦慮敏感性。 改變你的思想 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可以提高我們的焦慮。相反,也可以減少我們的焦慮。 識別失調思想。要知道你告訴自己的想法,會改變對焦慮有不同理解,所以要識別那些想法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挑戰你的思想。應付壓力最大的武器,是我們有選擇不同思想的能力。我們可以主動推翻一些負面的思想,嘗試告訴自己這是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或只是一個猜測而不是事實,透過這種的挑戰,你便不再害怕這些無理的猜想。 建立健康的思想。 以合理及健康的思想,取代消極的想法。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心跳非常快,你認為你可能有心髒病發作,但如果你認定你一定是心髒病發作,你的焦慮便會加大。但如果你對自己說 “鎮定些,嘗試慢慢呼吸,盡量放鬆,可以會好些呢”。這樣你可以改變你的身體反應,從而減低你的焦慮的感覺。 改變你的行為 另一種可減少焦慮敏感的方法,就是對可能會帶來焦慮的刺激,習以為常。當你知道某位同事會令你緊張,所以當你見到你而緊張起來,是自然反應,當你不停提醒自己這個想法,久而久之,你的反應就會變得自然而沒有了那緊張的反應。 改變你的生活習慣 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助減低你對焦慮的敏感,包括有足夠的營養,正確的呼吸,定期的運動,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Source: http://psychcentral.com/blog/archives/2012/03/20/how-to-overcome-being-anxious-about-being-anxious/
「直升機怪獸」系列4 ﹣自由放養家長
定義 自由放養或慢速管教法是指父母嘗試給他們的孩子更多的獨立空間,父母們後退一步,讓孩子從經驗中學習。 其實自由放養管教法,不等如放縱或放任,而是父母為孩子的獨立,作好訓練及準備後,然後給予孩子自由及責任,從經歷中成長。 慢速管教法的家長給孩子大量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世界。他們保持時間表上的控制,使每個人都有足夠的作息。他們認為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一定是最好的管教策略。慢速家長會讓孩子自己探索。 起源 官方紐約記者Skenazy在一篇社論中寫道,她讓她9歲的孩子,獨自乘坐地鐵。Skenazy認為讓孩子們更多的獨立性,教導他們寶貴的生活技能,從中灌輸自信心,實際上更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快餐式管教法的起因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我們的生活,工作,飲食,體育,各方面的關係都加快,而養育子女也不例外。 全球化意味著競爭更加激烈,對下一代的將來變得不穩定。 消費文化導致更高的期望,追求完美,甚至完美的孩子。 小家庭意味著有更多的時間和金錢花在每個孩子上。 在職父母,特別是專業人仕,追求專業化的管教法。 快餐式管教法的問題 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雙方外出工作,監督課餘活動變得越來越有必要。因此文化上亦轉變了,要求孩子經常在成人監視下活動。 Richard Gallagher, PhD, 紐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病學副教授說,過度的監督,使兒童不能生存於沒有電視或電腦的生活,更失去自我娛樂的能力。 慢速及自由放義管教法的的效益 今時今日所謂“好父母”,似乎意味著要為孩子精心策劃,努力為他們準備他們的未來生活。現在的問題是:父母是否為我們的孩子做得太多? 但事實上,自尊的建立是來自嘗試。當父母們給予孩子,更多的責任,孩子們便會更快成熟,亦有更大的成就感。 如何成為一個有效的自由放養家長 一個有效的自由放養家長,關鍵在於正確地選擇一些符合孩子年齡及能力的任務。 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去冒險前,需要首先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1. 我的孩子是否有能力獨自進行此任務? 2. 他或她可以遵守規則呢? 3.萬一中途出現問題,我的孩子懂得怎樣處理嗎? 4. 我的孩子是否能清晰辨別,從那裡能安全地尋求幫助嗎? 5. 我的孩子懂得在需要的情況下,聯絡父母,警察和其他人嗎? 加拉格爾認為,任何極端的做法,都是不恰當的。管教孩子是需要平衡, 要監督孩子,但亦要給他們一些自由, 嘗試新事物。 資料來源: http://www.webmd.com/parenting/features/free-range-parenting http://parentables.howstuffworks.com/family-matters/are-you-free-range-parent-take-quiz-and-find-out.html http://faircompanies.com/blogs/view/slow-free-range-idle-parents-can-increase-iq-and-happiness/ http://www.mountainx.com/article/30215/Edgy-Mama-Helicopter-vs.-free-range-parenting-or-somewhere-in-between
憤怒…是不健康的嗎?
憤怒是一個經常被誤解的情緒。人們會混淆憤怒和暴力,甚至將兩者等同,更認為它是不健康的。 其實憤怒是有正面的作用,本文嘗試讓你認識「憤怒」的另一面。 憤怒不等同暴力 人們經常將憤怒及暴力混為一談,然而,這兩個經驗,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憤怒是一種情緒。它是一種輕度失望的表現,例如你一心準備與伴侶出外享受晚餐,誰知你的伴侶忘記了預早訂座,結果失望而回。 而暴力是一種行為表現,是有意圖是要傷害某人或某物的行為。暴力可以是實際的行動,例如打架或推撞。它也可以語言暴力,如對罵口頭,使用粗言穢語,或其他種類的侮辱。所以,如果你駕車時,突然有人切線,憤怒是你的情緒,響咹、做手勢等是你暴力行為的表現。但憤怒不一定伴隨著暴力行為! 你能預知什麼情況會令你憤怒 面對不愉快的和不公平的情況下,人們便會變得憤怒。如果他們認為情況是人為,或可以避免的,他們會更憤怒。 那麼,在同一情況下,為什麼有些人往往比其他人更憤怒呢?不同人對同一情況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亦有不同的反應。如你在超市排隊付款時,有人突然插隊,如你覺得那人是有意的,你一定較憤怒。但如果你覺得那人只是不知道你在排隊,你便會沒有那麼憤怒。 憤怒是不是一件壞事 憤怒的最常見的誤解之一是它是對你不好。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憤怒是一種重要的情織,因為它可以幫助人們面對不公正的情況,提醒我們已經受了委屈或不公平的對待,激勵我們作出對應這種不公正事實的行為。就像飢餓促使我們吃,口渴促使我們喝,和恐懼促使我們避免危險的事情,憤怒促使我們對抗和不公平的情況。 不同的方式表達憤怒 人們認為憤怒是消極的情緒。事實上,憤怒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暴力只是其中一種。最好表達憤怒的方式是通過某種親社會、解決問題的行為。了解令你憤怒的原因及情況,並嘗試解決這個情況。 憤怒可以引起各種問題 憤怒會帶來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引發一些會傷害別人或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打架,危險駕駛、濫藥等,導致長期的健康後果。憤怒亦會令人感到悲傷,恐懼,或有內疚感。 來源: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all-the-rage/201109/five-things-know-about-anger
「直升機怪獸」系列3 ﹣我不做港孩
「港孩」是被指受過份溺愛的一群兒童,以致部份人連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欠缺。 「港孩」現象及特徵 公主病/王子病 ﹣ 刷牙洗面要人幫、飯來張口、如廁、穿衣及梳洗都不懂 小霸王 ﹣ 為求目的,不顧後果;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嬌生慣養;情緒控制能力低 性格衝動,不理後果 ﹣ 威脅家長、想做就做、過份著重物質化 「Hea」﹣ 沉迷打機、看電視; 少看書;無責任心;不喜歡外出 甚麼都不知道 ﹣對大部份事情都不在乎, 不介懷, 不思考,不要求,典型答案是“不知道” 「五無」﹣沒有反應、沒有責任感、沒有自理能力、沒有好奇心、沒有慾望 「三低」﹣自理能力低、情緒智商低、抗逆能力低 不怕悶,只怕辛苦 真實的觀察 現象一:每天早上,校務處門外的長椅,坐滿一排排的學生,手上一個指甲鉗,面前一個垃圾筒…排排坐,剪指甲…當然有學生不懂如何剪指甲 現象二:三年級學生帶備絞剪,將食物剪成小片 現象三:三年級學生不懂進食,每次將如小鳥食物般細小的食物,放進口內,久未吞下,食物只在口中打滾,結果45分鐘的午膳,飯盒像全新的 現象四:男洗手間春色無邊,不懂目標何在,隨意於地上小便 現象五:三年級小男孩小便時,內褲及外褲落在地上,全個pat pat一覽無遺 現象六:大便後用手清潔,之後於洗手間內「塗鴉」 以上只節錄部份經典。 反思一:各位家長,請讓你的孩子一個成長機會,可以嗎? 眼見這些現象,除覺得心痛…因為這是我們的下一代,心中更有十萬個為什麼,特別眼見無數家長對這些行為,甚至他們的子女這”可愛”的表現不以為言,更多的為什麼出現於腦中。 基本上,人天生有一些基本的生存本能,根據艾歷信人生八階,隨著成長在不同階段,學習發揮那些本能,例如:吃、動作、語言就是人生第一階段的學習任務。 前兒童期(2﹣6歲):會走路,會吃固體食物,開始口語發展,性別開始分化,養成大小便習慣,辨別是非,基本道德觀念,識字,完成入學預備。此階段的兒童好奇心重、求知慾強,希望成功,及建立能力感,因此主要學習任務是透過學習基本的生活生存本能,發展成一個「自動自發」的孩子,此態度可令孩子發展成有目的方向,能獨立進取,從而幫助他們順利進入下一個成長階段。如家長不給予孩子這些學習機會,凡事都代為完成,孩子不單沒有學習機會,更令他們產生無能感,從而建立了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的態度,此態度亦會延續至以後小學學習的情況。 反思二:為什麼教養孩子的工作,全是「外判」的? 眼見不少學生,每天3時許放學,卻要幾晚上8至9時才回校?經了解後,放學後參加不同的課後活動至5時許,再到補習社至完成功課,約8時回家,吃過晚飯,上網,打機,看電視,已是10時,是時候休息。這樣的生活與住在寄宿學校有何分別? 我明白父母的工作真的非常繁重,日間要上班,晚間都希望可以輕鬆一下,但子女很快便會長大,很容易便會錯失他們成長的片段。為什麼養育孩子的工作,已經變成外傭、補習社、學校、電視、數萬元的英語學習教材…的責任??? 孩子的要求很簡單,只是一些時間,一些可以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很欣賞外國的Bedtime story,孩子不在乎故事的內容,他們只在乎父母將那段時間全心陪伴他們,讓他們感受那份溫暖,然後安心入睡。 希望各位父母能抽一些時間,聆聽你孩子的心聲。更希望家長們真的要正視這問題。我們不是養狗養貓,更不是玩洋娃娃。我們的子女是未來的主人翁,社會的棟樑;何解要把他們教育成一個沒有自理能力、欠缺獨立和不懂思考的人,這樣,未來的社會還有甚麽的競爭力。
Facebook中的相片是否反映你的真實性格?
別人可以從你的Facebook中的照片,準確了解你的性格,特別對外向及開朗的人,更為準確。 另一最新的心理學研究,發現單憑外表,可建立一個清晰而明確的第一印象。其中九個性格特質,能準確從第一印象中,判別出來,包括:外向,認同性,責任感,情緒穩定性,開朗,受人喜愛,自尊,孤獨感,宗教性,政治取向。 外向的人於相中,多會展露笑容,較有活力的姿態,展現健康,整潔及有風格。 如相片中的人配帶十字架等飾物,反映其宗教信仰。 如相片中的男性,穿著整齊及端裝,會給人有責任感的感覺。 Check the links for the details: http://blog.newsweek.com/blogs/thehumancondition/archive/2009/11/10/making-a-digital-first-impression-why-you-can-t-fake-your-facebook-profile.aspx http://psp.sagepub.com/cgi/content/short/35/12/1661
「直升機怪獸」系列2﹣我不是「怪獸家長」
定義 「怪獸家長」就是用來形容一種家長,每當學校老師一但對其孩子有任何批評、責罰、管教,家長馬上跳出來反駁或批評,甚至揚言要告老師。 事實上,大多時候學生的確要管要教,但這種家長卻不管不教,亦不讓老師管或教,但出事卻要老師負責, 起源 出自日本「關西電視台(Kansai Telecasting Corporation)」所製播的一齣迷你連續劇「怪獸家長(Monster Parents)」,劇中許多看了令人咋舌的情節,是編劇與製作群蒐集了當今日本幼稚園與小學校園裡,日趨嚴重的家長越權干預校務的真實亂象,而改編成的劇本。這些時常向校方提出無理要求的家長,被日本媒體稱為是「怪獸家長」,因為他們就像怪獸「酷斯拉(Godzilla)」一樣,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女,可以將學校鬧得天翻地覆。 成因 經濟發達,社會富裕 家庭收入提升,生活質素及要求提高 家長的學歷及知識水平 選擇生育,一孩家庭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 羊群心態 ﹣擔心子女落後於人 個人主義抬頭 消費者意識失控 特徵 把老師當貼身褓姆 成績至上 我的孩子永遠是對的 別人(特別是老師)不可以管教我的孩子,但我的孩子成績或品格不好,老師一定要負責。 用高姿態面對老師 過度寵溺孩子 錢是萬能 五大類型的怪獸家長 著名的教育評論家尾木直樹教授,還曾將怪獸家長細分為五大類,每一種類型的殺傷力都足以讓教師們膽顫心驚、聞之變色: 學校依存型:這類型的家長將「義務教育」當作是政府給他個人的德政,認為學校和老師們有絕對的「義務」要幫他照顧好小孩。 自我本位型:他們對兒女的學習成果與興趣培養要求非常高 萬一他們的成績退步或沒有被選上當主角、主將,這類型的父母就會飛奔到學校去質問老師或教練,將一切的錯歸咎於「教不嚴,師之惰」,甚至要求學校為自己的兒女變更排課內容,或是修改入選的規則及條件. 操守無良型:這種家長最擅長的就是「奪命連環Call」,上課的時間打電話、放學後的私人時間也打電話,還時常不預警衝進教室向老師耳提面命。他們只要一提起自己的孩子就會講好幾個小時,每天總有說不完的話、抱怨不完的事情,認定他們應該24小時全年無休為學生們賣命。 權利主張型:總是以「受教權益」或「納稅人權益」為由,要求當自己的孩子掛病號時,老師應該停止教導新的課程,或者全班同學都應該停課,直到兒女復學為止。或者為了孩子之間的爭吵打鬧,不分青紅皂白直奔到學校去理論,要求老師一定要當面處罰另一位學童。 棄養虐待型:將老師當成是管家或保母,對自己的小孩不聞不問、不給飯吃、不給洗澡、不給換洗衣服,而讓老師們絞盡腦汁去操心這位無辜的孩子。 後果 怪獸家長所培養的孩子,多數出現以下的情況: 自理能力低 情緒智商低 抗逆能力低 人際關係/社交能力低 性格衝動,不理後果 缺乏人生方向及目標 缺乏責任感 解決方法 一個跟老師配合的好家長,才能有效培養健康成長的孩子,家長可嘗試做到下列幾點: 有同理心 ﹣ 家長如果可以多體諒對方、瞭解對方,處於互相關照的立足點,才是一種良好的互動方式 適當的溝通方式 ﹣跟老師溝通,要知道大家都是為了孩子好,不需要爭輸贏。 不要在孩子面前批評他的老師 ﹣有問題,私下找老師會談,但是避免對著孩子議論老師。妳讓孩子不尊敬老師,之後受害的,是孩子自己。 虛心接納老師的意見 ﹣在老師提出對孩子的建議之時,也不妨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孩子,冷靜想想、仔細觀察,雙方一起努力,解決孩子的問題。 主動幫忙 ﹣人都是互相的,妳多幫老師一點忙,他當然也會樂意多關照你的孩子。 Source: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news/8051352/article-《社會傳真》你是不是怪獸家長?-?instance=wjweekly http://mypaper.pchome.com.tw/zen/post/1322709584 http://zh.wikipedia.org/wiki/怪獸家長 http://blog.tjjh.kh.edu.tw/haneul/index.php http://blog.tjjh.kh.edu.tw/haneul/index.php?load=read&id=10
「直升機怪獸」系列1﹣我是直升機父母嗎?
你可能會聽到很多有關的「直升機父母」,「怪獸家長」和「自由放養父母」。你知道它們之間的區別嗎?在此文章中,你會知道有關「直升機父母」的定義,起源,特點,後果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定義 「直升機父母」一詞經常被用來定義一組的父母過度養育孩子。直升機父母因此而得名,因為指的是那些像直升機一樣全天候盤旋在孩子周圍,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跟蹤他們、呵護他們、指揮他們、介入他們生活的父母。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這種現象被稱為冰壺父母和描述的父母試圖橫掃一切障礙子女的路徑。 它也被稱為“overparenting”。父母設法解決他們的孩子的問題,並試圖阻止他們在任何危險的情況下,受到傷害。 起源 在1990年的「愛與邏輯的書育兒:教育子女的責任」一書中,福斯特·克萊因,MD和吉姆·費伊的創造了「直升機父母」一詞。過度養育的情況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當父母看到一連串有關綁架兒童,學術競爭,全球經濟的競爭等新聞報導後,引發出的一套教養孩子想法。 特徵 直升機父母常 限制孩子的活動 全天候監督孩子 沉迷予孩子的教育,安全,課外活動。 拒絕讓孩子們面對任何在他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危險 鼓勵孩子花更多的時間是在室內,而不是探索戶外 微管理和過度分析每一個孩子的生活小細節 直升機父母捍衛自己養育子女的做法,說 “他們只是為了子女的安全和教育” “他們自豪地參與子女的生活” “他們強調孩子受其保護的好處” 後果 沒有灌輸孩子獨立意識和一個「可以做」的態度。他們變得依賴父母的意見,時間和金錢。 沒有讓孩子空閒的時間,來發揮及探索自己。 極端的風險規避,引發孩子健康問題,亦令孩子不能承受各種的風險。 直升機父母的孩子往往對新的想法和行動較為保守,情感上亦較脆弱,較焦慮和自我意識較強。 當孩子漸漸長大,開始反抗他們的直升機父母。 解決方法 改變你教養孩子的想法及做法。 孩子需要失敗 – 決策失誤可讓孩子制定合理的責任,並幫助他們在未來作出正確的決定。 鼓勵沒有直升機父母下的成功經驗。 讓您的孩子面對自己的問題。 停止在任何情況下都試圖挽救他們。 與你的孩子討論他們的問題,讓孩子找出解決方案(而不是父母單方面解決一切問題)。 鼓勵他們嘗試新事物 – 甚至是他們是恐懼的事情。 允許他們面對可能出現的錯誤,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及教訓。
面對壓力情況的方法 ﹣控制你的情緒
當你在處理困難的情況下,第一個步驟是安慰自己和管理你的情緒。因為當你在鬧情緒時,無論你有多少合理的理據,旁人只覺得你一時衝動,不太理性,亦都只會告訴你冷靜下來,不會聆聽。 Mindfulness是一種技能,幫助您將情緒與行為分隔,不會讓你的情緒影響你的行為。 Mindfulness的三個技能: 1。觀察(Observe) – 看到情況的事實 2。形容 (Describe) – 保持中立地判別你所看到的事實 3。參與 (Participate) – 充分認識你在做什麼的事件。這意味著你沒有受到情感的陰霾籠罩。 如何運用此三個技巧: 1。One- Mindfully – 每一次只做一件事,讓自己完全專注。 2。Non-judgmentally – 中立地體驗事情。 3。Effectively – 找出最有效的處理方法。 在壓力的情況下,要做到中立的觀察和描述可能很難。Effectively最為關鍵。無論其他人是否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處理,你怎麼能最有效地應對自己的行為呢? 先冷靜,想清楚,再行動 ﹣﹣強烈的情緒似乎迫使人們採取某種行動,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真正的緊迫感。衝動的行為,沒有通過的行動思維,可以使情況變得更糟。 認識自己的情緒 ﹣﹣當你觀察和描述你的內部狀態,這是你的情緒管理的一個步驟。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意味著花時間,以確定他們是感覺的具體情緒:嫉妒,傷害,憤怒,或恐懼?有時憤怒的行為作為對感覺受到傷害或害怕的盾。我們知道,你的憤怒是次要的情感和您的主要情緒是恐懼將幫助您有效地管理你的感情。知道你的感覺給你更多的控制感,並為您提供有關採取何種行動的想法。 專注你的身體感覺,有助認識你的情緒﹣﹣注意你的喉嚨,胸部和腹部,便會知道你是否悲傷。注意你的頸部,頭部,肩部,手和胳膊,便會知道你是否憤怒。注意你的腹部,頭部,面部,胸部和喉嚨,便會知道你是否感到恐懼。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