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的心路歷程中,還有四大因素直接影響我們的考慮,包括「客觀因素」、「受助者特徵」、「助人者特徵」、「人際互動關係」。 「客觀因素」是指當時的自然條件,例如當時的天氣狀況,如當時天氣惡劣,助人的機會率較低。但相反,如果是大型的天災,伸出援手的機會可能會較大。 「 受助者特徴」是指我們願意幫助那些自己沒有能力但又需要別人幫忙的人(例如:孩子、老人家、女性等)。我們亦較願意幫助我們喜歡的人(例如:外表好看的人、「靚女」)。我們也會較願意幫助那些陷入困境的人(例如:意外事故的受害者)。 「助人者特徵」亦是另一主要因素,包括助人者的人格特徵 (例如:善良、有責任感、移情能力較強)、助人者當時的情緒(是否疲倦?是否「趕時間」?心情是好?是壞?)、及助人者本身的能力。 「人際互動關係」就是「旁觀者效應」、「責任分散」、「榜樣作用」等社會心理的互動。
為什麼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沒有人願意「讓座」給有需要的人?(三)影響助人行為的四大因素
為什麼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沒有人願意「讓座」給有需要的人?(二)助人行為的心路歷程
助人行為看似簡單直接,「想幫就幫啦!」,但其實每一個助人行為都會經過5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想法,都會影響我們是否願意伸出援手。 5個階段是「注意、動機、評估、防衛、行動」。 第一階段「注意」,我們是否注意到有人需要幫助。如果沒有注意到情況,當然不會加以協助。但當我們注意到之後,我們的考慮包括:「他是否真的需要幫助?」「他的同行者應該可以幫他?」「周邊的人都沒有反應,應該不是問題?」 第二階段「動機」,我們想不想幫手。「旁觀者效應」及「責任分散」的現象就在此階段出現。 第三階段「評估」,我們是否有能力幫手。例如有人遇溺,我的泳術是否足夠我去救他? 第四階段「防衛」,我們會考慮周邊的人會對我的援手如何反應?會不會有人覺得我是「儍瓜」?會不會覺得我「諸事八卦」? 第五階段「行動」,經過以上四個階段的心路歷程,我們才會決定是否伸出援手,而真正做出助人行為!
青少年及家長講座:了解青少年的壓力及情緒健康
珍惜生命 感受人生
給年輕人們及正在經歷困難的朋友: 人生總有高低,沒有經歷過幽暗的低谷,又怎會感受到高山的美景?沒有經歷過傷感,又怎會感受到快樂?沒有經歷的人生,又怎算得上是完美的人生?人生有很多不同的出路,總會能夠找到一條屬於你的人生路?珍惜生命,感受人生!
為什麼當我們知道自己做錯決定時,仍會「死撐」?
上星期日晚睇「學是學非」,其中一個實驗是請觀眾在兩碗飯中選出較好味的一碗,實際上兩碗是一樣的。當然觀眾最後都選出一碗。 當主持人問:「為什麼當觀眾知道兩碗都是一樣後,仍相信自己所選的那一碗好味些?」 那位臨床心理學家的回答是:「可能是因為自尊及面子的關係⋯⋯」 其實,這實在不只是自尊及面子的問題! 這種現象在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中,是其中一個最基本的理論,叫做「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這實驗其實是一個經典例子,簡單的解釋就是當我們知道自己「攪錯了!」或「做錯決定!」時,我們的心裡就會出現不安或尷尬的情緒,為了平復我們這不安的心情,我們就會不自覺地「死撐」,用不同的理由去合理化自己的錯誤!(理論解釋見圖)
「情緒表達及管理」工作坊
「專注力及記憶技巧」工作坊
「秘密花園的秘密任務」神奇抗壓填色畫-體驗會
身體語言改善伴侶間的關係
身體語言比說話及聲調更能影響你與伴侶的關係。以下四點有助改善伴侶間的溝通。 模仿伴侶的坐姿 研究發現坐姿反映權位,例如比伴侶坐得較高(視線非水平位置)、將手放在自己頸後,翹腳等都是權力的姿態。所以與伴侶傾談時, 可模仿伴侶的坐姿,以表示平等的地位、尊重伴侶的意見、合作的態度。 看著伴侶的咀 當人們準備說話時,腦部會將訊息傳至咀部。所以當你看著伴侶的咀的動作,你可以更清楚他/她所表達訊息背後的感覺。 以手勢表達信任 雙手交疊表示自我保護及抗拒,所以以‘開放’的手勢、面向伴侶、微笑都可以表示你願意聆聽。 以觸摸化解紛爭 身體接觸可加強伴侶間的連系。身體接觸會產生催激素( oxytocin)而增加對伴侶信任的感覺,亦會降低皮質醇( cortisol)來減低爭拗時的壓力。 Read more: http://www.rd.com/slideshows/powerful-body-language/#ixzz36wV6jCsS
憤怒…是不健康的嗎?
憤怒是一個經常被誤解的情緒。人們會混淆憤怒和暴力,甚至將兩者等同,更認為它是不健康的。 其實憤怒是有正面的作用,本文嘗試讓你認識「憤怒」的另一面。 憤怒不等同暴力 人們經常將憤怒及暴力混為一談,然而,這兩個經驗,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憤怒是一種情緒。它是一種輕度失望的表現,例如你一心準備與伴侶出外享受晚餐,誰知你的伴侶忘記了預早訂座,結果失望而回。 而暴力是一種行為表現,是有意圖是要傷害某人或某物的行為。暴力可以是實際的行動,例如打架或推撞。它也可以語言暴力,如對罵口頭,使用粗言穢語,或其他種類的侮辱。所以,如果你駕車時,突然有人切線,憤怒是你的情緒,響咹、做手勢等是你暴力行為的表現。但憤怒不一定伴隨著暴力行為! 你能預知什麼情況會令你憤怒 面對不愉快的和不公平的情況下,人們便會變得憤怒。如果他們認為情況是人為,或可以避免的,他們會更憤怒。 那麼,在同一情況下,為什麼有些人往往比其他人更憤怒呢?不同人對同一情況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亦有不同的反應。如你在超市排隊付款時,有人突然插隊,如你覺得那人是有意的,你一定較憤怒。但如果你覺得那人只是不知道你在排隊,你便會沒有那麼憤怒。 憤怒是不是一件壞事 憤怒的最常見的誤解之一是它是對你不好。事實並非如此。事實上,憤怒是一種重要的情織,因為它可以幫助人們面對不公正的情況,提醒我們已經受了委屈或不公平的對待,激勵我們作出對應這種不公正事實的行為。就像飢餓促使我們吃,口渴促使我們喝,和恐懼促使我們避免危險的事情,憤怒促使我們對抗和不公平的情況。 不同的方式表達憤怒 人們認為憤怒是消極的情緒。事實上,憤怒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方式。暴力只是其中一種。最好表達憤怒的方式是通過某種親社會、解決問題的行為。了解令你憤怒的原因及情況,並嘗試解決這個情況。 憤怒可以引起各種問題 憤怒會帶來其他更嚴重的問題,引發一些會傷害別人或傷害自己的行為,例如打架,危險駕駛、濫藥等,導致長期的健康後果。憤怒亦會令人感到悲傷,恐懼,或有內疚感。 來源: http://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all-the-rage/201109/five-things-know-about-anger